共同打造中国小吃精品,同心协力共创辉煌未来

沙县小吃客服热线:13192870081

沙县小吃官网 > 新闻资讯 > > 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“沙县小吃第一村”背后有哪些故事?


新闻资讯

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“沙县小吃第一村”背后有哪些故事?

发布时间:2021-04-07 09:36|作者:沙县小吃官网 | 浏览:

  3月23日下午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革命老区福建省沙县夏茂镇俞邦村考察,同乡亲们亲切交谈,详细了解沙县小吃发展现状和前景,引起广泛关注。俞邦村背后有着怎样的乡村振兴故事?农民日报·中国农网推出特别策划,专访了俞邦村党支部书记俞和法,为读者讲述“沙县小吃第一村”的悠久文化史、艰苦创业史以及村庄振兴史,看沙县小吃这个富民特色产业如何创造美好新生活。

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“沙县小吃第一村”背后有哪些故事?
 
  靠着小吃发展起来的俞邦村面貌已焕然一新。
 
  “真是太幸运,太激动了!”3月23日下午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福建省沙县夏茂镇俞邦村,作为村党支部书记,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,俞和法全程陪同。3月24日,记者到俞邦村采访,俞和法一脸兴奋,黝黑的脸庞绽放着幸福的笑容:“小吃改变了村庄命运,带给了我们全新的生活,我们将以此为起点,继续努力奋斗,追求更加幸福美满的新生活。”
 
  有着“沙县小吃第一村”美誉的俞邦村,地处福银高速沿线附近,距离三明市沙县城区约40公里。龙峰溪穿村而过,溪水清澈见底。一幢幢漂亮别致的民房掩映在绿树丛中,一条条平坦洁净的小路环绕田野、穿越村庄;农家小院里花开四季,庭前小桥流水,鱼鸭争游;漫步在村后山森林公园的登山步道上,休憩在亭子中,呼吸着大自然的负氧离子,移步皆是美景。
 
  俞邦村辖4个自然村,共309户1112人。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,在各级党委的坚强领导下,在村“两委”班子的发动带领下,俞邦村村民就走出山村,进军全国各城市经营小吃。如今,全村约60%的村民在全国30多个城市做小吃。小吃这一特色富民产业,改变了这个贫困村的命运。2020年,全村村民人均收入23560元。
 
  拨亮一盏灯,照红一大片。据资料显示,目前沙县小吃全国门店8.8万家,遍布62个国家和地区,年营业额超过500亿元,辐射带动就业逾30万人,带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7年的2805元增长到2020年的21855元。
 
  俞邦村里的寻根追味小吃街。
 
  一身胆气闯天下
 
  “总书记在村里给村民们讲话,说他在福建工作时,经常到三明来吃一吃沙县小吃,当时就觉得沙县小吃很有潜力,并且有意推广。现在看来,前景不错。我们听了是深有体会并倍感亲切。”总书记的每一句话,当了三任村委会主任和一任村党支部书记的俞和法记得真真切切。
 
  “沙县小吃品种繁多、做工精细、清淡养生,但是能得到美食家认同,被广大消费者接受,也是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。”谈起俞邦村小吃业发展历程,俞和法充满自豪,“在起步阶段,主要得益于以原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俞广清为代表的村民们,他们勤奋吃苦、敢闯善拼,一身胆气闯天下。”

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“沙县小吃第一村”背后有哪些故事?
 
  出生于1957年的俞广清,自1991年来,先后担任了6年村委主任,21年村党支部书记。提及最初经营小吃的经历,他如数家珍,20世纪90年代初期,大家对先富起来的人很崇拜,整天想着致富,琢磨着怎么能赚钱。第一次经营做小吃,俞广清心里也嘀咕,土地荒了怎么办?赚不到钱怎么办?
 
  “只要有机会赚钱,就值得去闯一闯,闯过了才知道,也只有闯过了才不后悔。”当时,三代人经营小吃的夏茂街老张卖馄饨,虽然是流动摊,设施简单,生意却异常红火,俞广清见到后动起了心思——经营小吃是个不错的营生,当然在夏茂街开肯定是不行了,“竞争”不过老张,再说与老张抢生意也不厚道,只能外出做小吃!
 
  1991年3月,俞广清被村民选为村委会主任,他一下子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重了。“村民信任我,我就有义务找路子带领他们过上好生活。”俞广清觉得要带领村民致富,出去做小吃是一个好路子。只是自己也没有做小吃的经验,“摸着石头过河”的事必须身先士卒,心里有底气才能说服大家,他决定自己先“下海”一试。
 
  1992年上半年,俞广清的小舅子张福松在福州市区开了一家小吃店,主营扁肉(馄饨)和拌面,“一元进店、两元吃饱”,每日营业额300元,收入也还不错。为积累经验,俞广清在小舅子的小吃店“合资参股”,一“参”就是4年,营业额从每日300元做到了每日1200元。赚到钱后,俞广清组织了20多名党员干部,分组去福州、厦门等地考察小吃,将他们听到的、看到的情况整理汇总,鼓励更多的村民外出经营“沙县小吃”。
 
  “现在即使不干活,我一个月也有1.4万元收入。”小吃给村民带来的好处,俞和法有着切身体会。1995年,29岁的俞和法听说外出做小吃每月能赚两三千元,便前往泉州开了家沙县小吃店。5年后,他花11万多元,盖起了当时村里“最气派”的三层半楼房。2005年,他转战浙江宁波,继续做小吃。2009年,他回村担任村主任,把店交给了女儿。去年,他又入股与弟弟在上海开了家沙县小吃店。通过参股经营,女儿和弟弟每月会分别支付他5000元、9000元。

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“沙县小吃第一村”背后有哪些故事?
 
  1997年4月,沙县县委、县政府在县内、县外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小吃调研活动。当年12月8日,沙县成功举办了首届小吃文化节,开始引导沙县小吃向品牌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。2020年,俞邦全村外出经营沙县小吃人数累计670人,占全村人口的60%,占全村劳动人口的88%,小吃门店遍布全国20多个省份,甚至还走出了国门,在美国、马来西亚、新加坡、缅甸、菲律宾均有分布。
 
  俞邦村里追根寻味小吃街吸引众多食客前来品尝最正宗的沙县小吃。
 
  寻根追味做文旅
 
  “总书记说,沙县小吃现在有基础了,还要探索完善,使它办得更好,更好地改善民生,发展经济。”俞和法说,“下一阶段,我们一定要按照总书记的指示,立足现有的条件,延长小吃产业链,做足做活小吃业大文章。”
 
  “现在村民在家门口开店,用米、薯、芋等为主要食材做成的小吃,味道好又便宜,吸引了很多食客慕名前来。”在一个小摊前,俞和法向记者介绍说。在俞邦村,有一条远近闻名的“寻根追味”小吃街,在那里可以品尝到最为正宗的扁肉、拌面、蒸饺、炖罐等代表性的沙县小吃。
 
  沙县小吃兴于唐宋,盛于明清,传于当代。沙县小吃制作工艺通过血缘、业缘,代代相传。2007年,沙县小吃制作工艺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现在已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并完成公示成了国宝。根据记载,沙县小吃有200多种,很多都失传了。然而,近些年当地通过传承保护,已开发110种,其中39种被评为中华名小吃。
 
 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沙县小吃文化,俞邦村建设了颇具夏茂特色的小吃民俗文化馆。在那里,可以看到当地特色的寿宴场景——在沙县,家有老人,儿孙都要给他们做寿,准备丰盛的菜肴,每道菜都表达不同的祝愿,祝福老人们健康长寿;可以看到婚俗文化——子女成家,家人要准备很多东西,表达美好祝愿,希望家庭幸福,子孙有出息;在那里可以看到沙县小吃的发展历程——从20世纪90年代“一元进店、两元吃饱、五元吃好”,到现在的转型升级,形成标准化产业链。
 
  “为了留住游客,让游客来到村里有更多可看的内容,以小吃民俗文化为基础,村里发掘出了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。”俞和法说。在历史文化方面,俞邦村俞氏是征闽大将军俞朝凤的后裔,于北宋年间从汀州移居俞邦。宋代俞括中榜进士,官居承议郎、虔州通判;其子俞敷中榜进士,官居府尹;其孙俞肇中榜进士,官居户部尚书。一门三进士传为佳话,村口距今1014年的千年古樟树曾是俞肇读书处。

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“沙县小吃第一村”背后有哪些故事?
 
  作为革命老区村,俞邦村也有厚重的红色文化,从1928年夏天中共沙县特别支部成立开始,俞邦村就成为沙县特别支部的重要活动地,也是松林乡苏维埃革命委员会基点村以及游击队活动地。革命战争年代,俞邦村村民为红军、游击队送粮、水等基本生活物资,做好军队后勤工作,部分村民还自觉参加作战,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贡献。
 
  “你们这个村叫‘沙县小吃第一村’,我刚才考证了一下,还是名副其实的。”习近平总书记说。“总书记的肯定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。”俞和法说。擦亮“沙县小吃第一村”金字招牌,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,在村“两委”班子的积极努力下,近几年,一些乡贤回到家乡,发展乡村旅游。品尝正宗的沙县小吃,感怀悠久的历史文化,参观厚重的红色文化,俞邦村的人气越来越旺,即使是去年的疫情影响,旅游公司的收入也达到了500多万元。2020年,俞邦村获评省级旅游金牌村、省级森林村庄、“绿盈乡村”等称号。
 
  集聚合力兴乡村
 
  “总书记说,沙县小吃在竞争中发展起来,城市化、乡村振兴给小吃业提供了机遇,同时也要继续努力,使沙县小吃为城市化、乡村振兴贡献力量。”俞和法认为,总书记的指示,肯定了俞邦村的成绩,也为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。
 
  “事实上,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外的俞邦村民,就业大都与沙县小吃这一特色产业息息相关。”俞和法感慨道。俞邦村耕地面积813亩,在一些地里种着香葱、胡萝卜、红芽芋、黄花菜等小吃原料。随着大部分劳动力外出,村里把土地流转过来,让合作社进行规模经营。合作社又雇村民到田里打工,在家的人也可以赚工资。

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“沙县小吃第一村”背后有哪些故事?
 
  村民们做小吃赚到了钱,就想建房子。俞邦村早在1995年,就做了新村规划,按照“统规自建”方式,分期推进新村建设,现在已经建了8期151栋新房,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新房。以前建房,没有规划,到处七零八落、“脏乱差”,环境不好。新房旧房盖在一起,邻里间也时常有矛盾。现在,外出经营小吃的村民们长了见识,拓宽了视野,再加上村里有了新规划,房子建得整齐宽敞,大家住在一起,互相帮衬,邻里和谐。原来主村基本姓俞,后来自然村的人搬到主村盖房子,俞家的人也不会排斥,俞、张、宋三个族姓和睦相处。
 
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村子的生态越来越好,鸟语花香,一派田园风光,不少游客说俞邦是世外桃源。这种生态,来自村民对樟树的保护。村里有27棵百年树龄的大樟村,最老的一棵有千年树龄。这些树当年差点被砍去卖。那时,村里想打水泥路,缺资金,有企业想高价收购,炼樟脑油。村民代表坚决反对。为防止有人偷伐卖掉,村里把保护古树写入村规民约,希望世世代代把这些樟树保留下去。
 
  石根行步转,耳畔水声移。这是俞邦村的先贤留下的一个对子。描绘了高山流水的情景,是对俞邦村生态的真实写照。近几年,俞邦村重视对水的保护。对穿村而过的龙峰溪,推行河长制,聘请河道管理员进行常态化管护,保证水质干净。门前水渠建好后,根据村民意愿,又建了这个洗菜亭,这里的水清澈,流动性很好,在那里洗菜很方便,村民们倍加爱惜那条水渠。
 
  通过小吃富起来的村民,对振兴乡村,建设富美乡村有了更强的意愿。通过共建共享、筹资筹劳等方式,俞邦村实施了龙凤桥、龙鳞坝、吊索桥、沿河步道、森林休闲步道等基础设施项目,被列为全省首批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村、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。
 
  “沙县小吃被称为‘国民小吃’。现在,县里正根据总书记的指示,凝心聚力,推动小吃产业的转型升级,引导小吃产业向标准化、产业化、连锁化、国际化、数字化发展。我们坚信,在小吃产业的带动下,俞邦村将会迎来一个更加灿烂的明天。”俞和法说。欢迎收藏沙县小吃官网了解更多相关资讯!